
图为曾跟随张敏钰辗转多年的樟木箱。
在宁波帮博物馆的展厅里,陈列着一只“特殊”的樟木箱,它曾跟随主人辗转离乡,从上海到台湾,多年后又重返故土,它的主人就是台湾“水泥大王”张敏钰。
张敏钰,字兆庆,1913年10月生于镇海县霞浦镇(今北仑区),2008年6月在台湾逝世,享年95岁。早年在上海经营纺织业的他,后赴台发展,创设嘉新水泥公司,成为台湾水泥业翘楚。
昨日,记者参观宁波帮博物馆的《躬勤人生——张敏钰诞辰一百周年特别展》,看到了这只樟木箱,没有多余的点缀却显得有“分量”。这只用来盛放衣物的樟木箱,蕴含着“水泥大王”怎样的辉煌人生呢?
平凡之中创辉煌
1926年,张敏钰因家庭贫寒辍学移居上海,经人介绍进入染织厂当学徒,由于勤奋好学后升任跑街,显示出卓越的经商才能。1937年,就成为当时设备先进、拥有30多台电力织布机的“悦新纺织厂”厂长。
1949年春,张敏钰本已买来大批美国产的纺织机械,因时局动荡决定南迁,谁曾想运载机械的“太平轮”竟在半途中沉没,财物尽失,此时的他携家眷赴台,再一次赤手空拳闯江湖。曾先后创办中国悦新染织股份有限公司、大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、嘉和面粉厂等。
1954年,张敏钰获悉尚未公开的四年计划中有筹设水泥厂的打算,次年便在台湾成立第一家民营水泥企业——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。
经过近40年努力,到上世纪90年代嘉新水泥集团已成为多元化、跨国性集团企业,资产也由最初的0.24亿元累计增到90亿元。1995年,他投资2.85亿美元,在江苏句容市建造一座年产190万吨的“京阳”水泥有限公司,正式投产后年产量又增至256万吨,“京阳牌”水泥,从此流向海峡两岸,乃至东南亚国外市场。
1997年,张敏钰又在上海黄浦江畔建造国内首家散装水泥中转配置厂——上海嘉新港辉有限公司,于1999年4月正式开业,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中转站。
“机非常来,常来非机”。正是他这句充满了辩证意味的口头禅,让张敏钰在平凡中成就了辉煌的事业。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
|